公元 986 年的寒秋,冷风如刀,无情地割过拒马河南的大地。这片土地上的六州军民,在辽圣宗那威严的军令下,陷入了紧张而压抑的战前氛围。战争的阴云如铅块般沉重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,仿佛预示着一场血雨腥风的来临。辽军分三路南下,其势如汹涌的洪流,企图席卷一切。其中一路由北大王耶律蒲奴宁率领,他们的目标是山西的代州,那是一座战略要地,犹如北宋边疆的一座堡垒。
十月十七日,耶律蒲奴宁率领的辽军如潮水般涌向代州。那气势,如同遮天蔽日的乌云,马蹄扬起的尘土弥漫在天地之间,喊杀声尚未传来,那股压迫感便已让人心惊胆战。宋军神卫都指挥使马正,一位英勇无畏的将领,早已在城南门下严阵以待。他身披重甲,眼神坚定如磐石,望着那如狼似虎的辽军,毫无惧色。当辽军如黑色的浪潮般涌来,马正振臂高呼,率领着他的士兵们奋勇迎敌。一时间,刀光剑影交错,喊杀声震天动地。然而,宋军兵力实在不足,在辽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下,逐渐力不从心。每一次的抵挡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,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,但他们依然顽强抵抗。尽管马正拼尽全力,可最终还是战败了。战场上,鲜血染红了大地,宋军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散落着,那惨烈的景象令人心碎。
城内的代州副都部署卢汉赟,在目睹了城外的激战之后,选择了坚守不出。他紧闭城门,加强城防,命令士兵们在城墙上严阵以待。他的心中或许有着自己的考量,面对如此强大的辽军,出击可能会让城中的守军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而知代州、给事中张齐贤却有着不同的想法。他站在城楼上,望着城外的战局,眉头紧锁,心中燃起一股决不屈服的斗志。他决意亲自率军出击,他相信,凭借着智慧和勇气,或许能够扭转这不利的局面。
在出战之前,张齐贤与潘美早已约定,潘美将率并州军队前来支援。这一约定,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,给张齐贤带来了希望。他精心地准备着作战计划,期待着与潘美会师,给辽军以致命一击。然而,命运却在此刻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张齐贤派出的间谍在途中被辽军捕获,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,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忧虑。他深知,一旦间谍泄露了潘美的行军计划,潘美的军队就极有可能遭到辽军的伏击。那后果将不堪设想,不仅会让潘美所率的并州军陷入绝境,整个代州的战局也将彻底失控。
果然,不久之后,潘美的使臣带来了令人绝望的消息——潘美已经返回并州。原来,宋太宗得知东路军队在君子馆战败后,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,下令并州军队不得出战。这一命令,虽然是出于全局的考虑,但对于代州的宋军来说,却无疑是雪上加霜。张齐贤陷入了两难的困境,他望着城外越来越多的辽军,心中焦急如焚。但他知道,此刻必须保持冷静,才能找到一线生机。
就在这看似绝境的时刻,张齐贤心生一计。他眉头渐渐舒展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他果断地将潘美的使臣关押起来,防止消息走漏。然后,在半夜时分,他精心挑选了二百名士兵。这些士兵个个身手矫健,对他忠心耿耿。他给每个士兵分发了一面旗帜和一捆干草,悄悄地打开城门,让他们前往代州城西南三十里处。士兵们怀揣着紧张与兴奋的心情,在夜色的掩护下疾行。当他们到达指定地点后,迅速竖起旗帜,并点燃了柴草。刹那间,火光冲天而起,旗帜在火光中猎猎作响,远远望去,仿佛是一支庞大的军队。
辽军远远地看到了火光中的旗帜,顿时惊慌失措。他们以为是并州军赶到了,心中充满了恐惧。北大王耶律蒲奴宁望着那片火光,眉头紧皱,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。在他的想象中,并州军的到来将使他们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。在慌乱之中,他下达了向北撤退的命令。辽军如潮水般退去,他们的阵型大乱,士兵们在慌乱中相互推搡,只想尽快逃离这个危险之地。
然而,他们万万没有想到,这一切都是张齐贤设下的圈套。撤退的辽军在土磴寨遇到了张齐贤预先埋伏的部队。这些宋军早已在此等候多时,他们如同蛰伏的猎豹,等待着猎物的到来。当辽军进入伏击圈后,宋军突然发动了猛烈的袭击。一时间,箭矢如飞蝗般射向辽军,喊杀声再次打破了夜晚的宁静。辽军毫无防备,在宋军的攻击下损失惨重。他们在黑暗中四处逃窜,却又无处可逃。宋军趁此机会奋勇杀敌,战场上一片混乱。
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,宋军大获全胜。他们俘获了北大王之子一人,帐前舍利一人,斩首两千余级,缴获战马两千匹及大量武器装备。那堆积如山的战利品,是宋军胜利的象征。捷报如同长了翅膀一般,迅速传至朝廷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功劳却被归于卢汉赟,尽管他在这场战役中并未出战。这一结果,让许多人感到不公,但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下,似乎又有着某种无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