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题主的结论就有误,“襄”这个谥号后世一直沿用。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民族英雄左宗棠,谥号“文襄”,左宗棠一生军功卓著,收复新疆功在千秋,并有《左文襄公集》流传于世。
要解释一下,历史上获得单谥的人臣极少,宋代王安石单谥一个“文”,可谓历朝人臣之极,多数人获得二字谥号,文臣以“文正”为尊荣,另有“文贞”、“文忠”、“文定”等谥号。
按照周礼谥表法,襄字谥本是文官体系,不过谥表法记载“辟地有德曰襄、甲胄有劳曰襄”更似武功描述,因此后世用襄字谥的多位武将。
例如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忠臣中第11位刘弘基单谥襄,第14位的谯公柴绍、第15位的长孙顺德、第18位的张公瑾、第21位的刘政会、第22位的唐俭,全都单谥襄。
北宋时期,重文轻武严重,但是仍有名将狄青获谥“武襄”应与岳飞“武穆”齐名,甚至还要高一级。明朝中期历经四代天子的名臣杨一清,因一生文武双全,妙计除掉大太监刘瑾,既有平乱卫边,又有治理内政的功劳,死后也被追“文襄公”。
题主觉得后代怎么没有叫“襄”的谥号,其实有几个原因。一个秦始皇怕后世给他乱取谥号,直接把“谥表法”废止了,他自己给自己定了个最高级别的谥号:皇帝。
靖民则法曰皇,德像天地曰帝。
后来汉武帝恢复谥表法,两汉三国两晋其实都非常严格的执行这套谥号法则,例如汉献帝、汉桓帝、汉灵帝,中间那个都是谥号,这点一直到隋朝的隋文帝、隋炀帝也没变。
直到唐朝,这下就全乱了套。我们熟知的唐太宗、唐高宗、唐玄宗,都是庙号而非谥号,那么他们的谥号是什么?唐太宗的谥号比较难记,小伙伴准备好哟:
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。
到了后面宋代皇帝的谥号就更乱了,赵构这种还给了个“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孝宪皇帝”。自唐宋以来,皇帝的谥号基本成了摆设,对皇帝基本上直称庙号而不称谥号了,明中期开始更是因为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,干脆直接以年号代之,例如嘉靖皇帝、崇祯皇帝、康熙皇帝、光绪皇帝...
那么春秋战国后,有没有谥号中带“襄”字的皇帝呢?还是有的,北齐皇帝高澄谥号文襄皇帝,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一长串谥号里也有一个襄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