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鲸属大洋性动物,但它来到近岸海域摄食,在某些地区并可能在此繁殖。从赤道到南北两半球的流冰群边缘都可见到蓝鲸,在两半球的夏季大多作游向极地的迁移。蓝鲸常单独或成对,但在主要摄食场可形成一些10余头或更多鲸组成的松散的群聚。喷潮高而细,可达9 m或更高。浅潜水间隔12~20 s,深潜水10~30 min。常在10~20次浅潜水后,作一次深潜水。快速潜水和深潜水前,常见到尾叶举出水面。有些蓝鲸作意料不到的跃水行为。摄食时游速2~6.5 km/h,洄游时5~33 km/h,受惊时最高可达20~48 km/h。北半球的蓝鲸在晚秋和冬季交配和产仔。雌鲸在体长21~23 m时达性成熟,雄鲸性成熟体长为20~21 m。性成熟_以后,雌性蓝鲸每2~3年产1仔。妊娠期10~11个月,新生仔鲸长6~7 m。哺乳期7个月,断奶时幼鲸体长约16 m。蓝鲸的食物主要是磷虾类,北太平洋蓝鲸的主要食物包括太平洋磷虾 Euphausia pacifica、Thysanoessa spinifera 和T.inermis 等。在其摄食场,可见到蓝鲸常侧身或腹面向上冲过一些巨大的磷虾群。内寄生物有寄生在小肠的日本球茎体棘头虫 Bolbosoma nipponicum 和肾脏内的粗尾线虫 Crassicauda crassicauda。外寄生物和偏利共生物有鲸须上的 Balaenophilus和Odotobius,皮肤上的须鲸藤壶 Penella、泊来藤壶 Xenobalanus 和条茗荷 Conchoderma等。染色体组2n=44,32条常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10条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。性染色体中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Y为中着丝粒染色体。 由于体大和价值高,蓝鲸很早就成为猎捕的目标。在19世纪后期,捕猎主要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进行,导致那里的蓝鲸资源很快枯竭。20世纪初,主要的捕猎移到了南极。对蓝鲸的猎捕,在1930~1931年捕鲸季达到最高峰,全世界捕杀的蓝鲸达到了30 000头。20世纪上半叶,在南极被杀的蓝鲸总数达到325 000~360 000头。这种猎捕把蓝鲸推到了绝灭的边缘。1964年国际捕鲸委员会(IWC)成员国一致同意停止捕猎蓝鲸以后,仍有非IWC成员国偶尔捕杀蓝鲸。目前,蓝鲸的数量很少。据IWC的统计,1985~1986和1990~1991年间南半球的蓝鲸数只有约460头。在《2000 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》中,蓝鲸被列为濒危(EN)等级。
参考文献:
周开亚, 2004. 中国动物志 兽纲 第九卷 鲸目 食肉目 海豹总科 海牛目. 北京: 科学出版社. pp326.